首页 >> 文澜读书会 >>  >> 
  • 近思录
    时间:所属:作者:

    【推荐理由】
        如何使自己生活的更美好,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这里的“好”,在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它的意义更多转化为:如何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充实,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自身与外界(包括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自我的价值。那么,《近思录》一书是能给我们有益启示和帮助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等,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尤溪)。他19岁中进士,早期曾研究佛教、道家。24岁(1153)的时候,受学于杨时的再传弟子延平李侗,因此得以学习程颐程颢“洛学”的正统。朱熹做官时间不长,孜孜不倦追求学术,一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著书讲学,门人弟子遍布天下,现在各地仍有朱熹讲学场所保留下来。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原籍寿州(今安徽凤台),生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吕氏素有家学,北宋著名学者吕公著(1018—1089)为吕祖谦六世祖,五世祖吕希哲(1039—1116)从学于欧阳修、王安石、程颢等名儒,所以,虽然吕祖谦生于浙东,但家里传自中原的诸多文献,吕祖谦得以涵泳其中,根底深厚。他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做过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著作郎等职位,得以博览群书。作为浙东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他与朱熹、张栻合称为“东南三贤”。
    【内容提要】
        《近思录》是南宋时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成,题目来自《论语》的“切问为近思”,意思是说,我们提问题要提的真切实用,思考问题要从自己的身心出发,不要虚无缥缈、漫无边际。《近思录》里的每则语句,都来源于北宋时候四位思想家——周敦颐(1017—1073)、程颐(1032—1085)、程颢(1033—1107)、张载(1020—1077)的著作。实际上,该书总结了从《易经》以来儒家思想的精华,朱熹说,四书是六经的阶梯,而《近思录》是四书的阶梯。
        中华书局版斯彦莉注本从中选取了《近思录》中的九章:《道体》、《为学》、《克己》、《家道》、《治体》、《教学》、《警戒》、《异端》和《圣贤》,占《近思录》大半。《道体》一章的内容比较难懂,但是,这最难的恰恰是最关键的内容,是传统中国最根本所在,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基本是从这一哲学演绎而来的。《为学》:讨论如何学习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儒学讲究为学要有次第,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就能慢慢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克己》:讨论如何使自己身心和谐,如何克制自己不良的情绪,改正迁善,克己复礼。《家道》:讨论齐家之道。《治体》:讨论治国平天下之道。《警戒》:最混乱的时代,是人心不知警戒、无所畏惧的时代。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失去了警戒、敬畏之心,那么现实将会变得残酷而可怕。
        文澜书院西厢闲读馆备有《近思录》中华书局版,斯彦莉选注本,开放之后,可供书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