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澜读书会 >>  >> 
  • 形而上学
    时间:所属:作者:

        《形而上学》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重要哲学著作。亦为西方思想传统奠基经典之一。其展示人类理性于事物最普遍面相和终极的原因之探索。考察人类知识之形成,进而提出关于普遍知识之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生,古希腊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学术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当时已有的全部学科,并留下了大量的着作,主要有《形而上学》、《工具论》、《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三段论),并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其思想对西方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的着作集中,本书排在有关物理学着作的后面,故名为“Metaphysic”,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如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原问题等。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最初为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明治时期)翻译而来。

        亚里士多德17岁入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达20年之久。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有深入的了解。后来他回到马其顿从事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学园,系统地总结、讲解和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公元前322年去世。

        《形而上学》凡十四卷,由亚氏弟子根据笔记整理而成,因而结构松散,各卷之间缺少连贯性,不成系统。不过这丝毫也不降低它的重要性,它依然是哲学研究的可靠资料,书中的许多问题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卷一总结了亚里士多德以前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一部最早的论述西方哲学史的文献。亚里士多德开篇就讲:“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认为智慧或真实的知识是关于原因的知识,尤其是关于终极原因的知识,它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原因的种种理论之后,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形式因指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目的因指事物变化发展所追求的内在目的;质料因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动力因指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卷四讨论了形而上学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在卷三和卷七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实体问题,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不能在具体事物之外独立地存在,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他承认个体事物的重要性,但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个体事物不能被认识,有关个体事物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一般属性的认识。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他对实体的看法也不一致。概括起来,他关于实体的基本思想如下:1、属性所系的个体事物是真实的实体。实体即主体,它不能用作谓语去说明别的范畴。在一切范畴中,实体是基本的范畴,其它的范畴都是以它为基础的。2、亚里士多德认为,属性隶属于个体,人们对个体事物的把握就是对一般属性的把握,因而一般属性或共相也是实体。在此意义上,事物的本质就是它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在卷八中讨论了质料问题,在卷九中讨论了潜能和现实问题。他认为,质料是潜能,他本身没有规定性,具有成为某物的可能性。它能够被形式所规定。形式是现实,具有现实性,被形式所规定了的质料就成为现实。事物的变化实际上是由潜能到现实的不断地转化过程。
    在进一步分析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不动的推动者”这个概念。他认为变化过程不能是无限的,必须要有一个永恒不动的实体,它是纯形式和绝对的现实,它就是神,是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和根据,是“第一推动者”。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的思想在基督教哲学中常被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不管怎么说,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在当代的一些哲学领域对形而上学的认识,也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其中的意蕴在于表明科学的作用将取代形而上学,一些经典作家的表述使辩证法作为一切科学的(本体论)方法,因此对形而上学之批判,也在于为了用辩证法的科学本体观取代形而上学的哲学观。苏俄主义哲学亦使一些科学观列入哲学。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它们的表述中是把哲学外衣下面的形而上学形式换上科学的形式而已,在科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形式的哲学基础性上,科学观的方法论实质上并没有脱离形式化,因此并没有脱离形而上学。他们做到的是和那些以一种不同的形而上学形式取代另一种形而上学的形式类似,没有做到实际上把本来是形式不同的形而上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割裂开来。这些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