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澜读书会 >>  >> 
  • 三礼
    时间:所属:作者:

        礼者,履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义以方外也;博学以文,约之以礼,敬以直内也。遂礼由中而作,义以方外,收放在心,敬以直内。自中外作,故文质彬彬。收放其心,故动静皆宜。揖让之间,礼至而不争,乐至则无怨。

        “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汉唐以来,说《礼》大概以郑注为尊,为博,至清代泛滥章句、训诂,故有集大作所成。总观《周礼》偏制,《仪礼》偏仪,《礼记》偏义。

        《周礼》一书,体大思精,无所不包,为经世大法。原名《周官》,古文,汉初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汉末为经,郑玄注“三礼”时方定。书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为间架,称六宫为六卿,每卿统领六十管职,总和为三百六十,尽列治国之术,为历代为政取法之楷模。其成书存在诸说,如刘歆首奉《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迹,郑玄从之,清人孙诒让称其“冠绝一世”,序《周礼》,言:“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稡于是。”方苞发疑,康有为言其伪造等。郑玄之《周礼注》为最早笺释《周礼》专著,隋唐以贾公彦《周礼疏》最有名,疏解郑注,旁征博引,增益阐发,至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为集大成。

        《仪礼》,朱熹有言:“初间只是以义起,渐渐相袭得好,只管巧,至于情文极细密周致处,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以成书”,此中存德运之微妙。书载周各种礼仪,具天子、诸侯、大夫、士践行之别。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士丧礼、丧服等。汉初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其中《礼经》指《仪礼》,清段玉裁考证汉书单名“礼”,《汉书·艺文志》亦称《礼》。唐文宗石刻《九经》采用《仪礼》之名,沿用至今。其成书有周公一说,或持孔子所作一说。《仪礼》汉代时有今古文之别,鲁高堂生传今文,郑玄始注,王肃反之。古文已亡,只有后人辑本。贾公彦的《仪礼注疏》,胡培翚的《仪礼正义》较为流通。

        《礼记》乃《仪礼》经之记,圣人著书为经,后人直释为传,表经论义为记,其录有孔子与弟子问答,述修身为人之则,涉政、法、德、史等多方面。《礼记》分大戴、小戴之礼,《小戴》为戴圣所编,《大戴》为戴德作传。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几乎包罗万象。其《大学》、《中庸》深得宋明理学家青睐,朱子将其列入《四书》,故论述《大学》、《中庸》尤多。其成书并非一人,《礼记正义》说其作出于孔子,弟子为之撰写所闻。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以疏不破注为宗旨,或注疏或补缺或注明引据出处。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详实。

        有诗言“儒者不明礼,六经皆茫然。于此苟有得,自可通其全。”一者礼与《易》,《序辞》:“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故礼者,天地之序,自然之道。二者礼与《书》,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书》之教旨,亦是立于礼,政典籍要,礼制所摄,《礼运》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未有不谨于礼者。三者礼与《诗》、《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主行,贯通其间。四者礼与《春秋》,董仲舒曰:“《春秋》尊礼而重信,信重于地,礼尊于身。”故《春秋》之拨乱反正,皆礼之正名,合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之正人,犹如绳墨之于曲直,规矩之于方圆。行礼之妙,止邪与意动而未行之间,唤人日日徙善远恶而不自知,可谓行于秋毫,渐渐充盈方寸之间。礼“恭简庄敬而不烦”,至简至易,其使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天地有节,遂礼行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