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澜读书会 >>  >> 
  • 荀子
    时间:所属:作者:

        荀子名况,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称之“荀卿”。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子游学于齐,至襄王时 “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今山东兰陵),春申死而荀卿废。游学间亦曾入秦,以其地“治之至也”、 “无儒”分而论之。

        荀子于儒学有所发展,继孔孟之“仁”“义”学说之后,提出“礼”、“法”思想,重社会规范。尊孔而抑孟,反“思孟学派”之思想,以子贡与己身为孔门嫡传发扬者。曾倡“性恶论”,此说常为后人与孟子‘性善说’相较。荀子尝重新梳理儒家典籍,贡献亦颇显著。韩非、李斯皆荀门弟子,二子后为法家,故后世学人尝有荀子非儒家学者之论。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事虽如是,然为师者,岂须为子弟日后之作为承担千古耶。

      荀子籍贯,有新绛、安泽、邯郸三说。邯郸说以司马迁《史记》称荀子为赵人,而非称赵国人也。

       荀子亦赋体之始创者,与屈原并称“辞赋之祖”。

       《荀子 》现存三十二篇,即荀况所著作。所述反鬼神天命,倡顺应自然。倡“性恶”,以 “性”、“伪”分述之。倡“制名以指实”,所謂 “所 “明贵贱”、“辨同异”也。秉礼治之念,重人事,兼法治,並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论。中之《劝学篇》,倡精诚专一,学以致用。重师道,倡“知明而行无过”。 为古来劝学励志之名篇也。

        荀学具批判精神、兼容并包之意识,体现出战国末期学术交融之势。

        荀子对儒学经典之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礼学”、“诗经学”、“春秋学”皆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详细考证荀子“传经”事,为经学史研究者所瞩。

        因荀子受部分学者抨击,其注者不夥。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漸增。近人研荀学者也较古人为多。包括清之王先谦,清末学者谭嗣同,民国之梁启雄。等等。谭嗣同《仁学》云: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其中晚清学术大家王先谦先生集各家之说,力撰《荀子集解》。此书为近世注解《荀子》之最佳版本。梁启雄之《荀子简释》、张觉之《荀子译注》、董治安和郑杰文之《荀子汇校汇注》亦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