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交流 
  •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读后感
    时间:所属:作者:


        “教育独立”主张由来久矣。清末之时,章太炎先生即曾提出:“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
        1922年初,孑民先生《教育独立议》发表,其思想影响达到了最大。时渠主持北大已五载,考察欧美后提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因为政党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又追求近功,与教育的长远目标不相宜,若将教育权交与政党,政党更迭,教育政策一变再变,教育即难有成效;教会信守教义,妨碍信仰和思想自由,若将教育权交与教会,教育难有活力。他主张仿行外国的大学区制,实施超然独立的教育体制。”
        这里面有个关键词,就是“政党更迭”。当时的历史环境就是如此,大学和教育系统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内。孑民先生教育独立思想也是基于这种社会现状提出的,但日后真正体现到实践层面,却多是围绕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这一诉求。
        1928年前后国内倒是一度试行的大学院及大学区制,却以失败而终。虽然如此,却影响不了“教育独立”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如胡适先生对蔡氏之主张极为赞成和推崇,多次在不同会议引述、呼吁。直到1941年顾孟余先生任中央大学校长,仍在校内呼吁:“学术思想自由,一切党派退出学校”,颇得广大师生欢迎,也因之得罪当局而最终离去。
        本其源,“教育独立”主张大抵是仿效欧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模式,力主教育摆脱政治牵扰,达到一种独立运行状态,为吾华文明强盛奠立教育根基。只是实际上事与愿违,“教育独立”论非但从来未见奏效,反而容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使教育越来越流于附庸境地。其原因何在呢?
        笔者以为,兴办公共教育,本身就是政府的职责之一,这同司法不同,作为兴办者的政府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这里有一个谁出资谁管理的权益关系。所以,政府对教育行政之管理,合理而且不可避免。问题在于,如何管理?管到何等程度。诚然,当今的中国,政权稳定,也不是“政党更迭”这种政治环境了,“教育独立”已经失去了时代意义。政府按照法制对教育进行必要的行政性管理和资金扶持,是政府之义务,也是教育之福音。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机构自然不必空谈教育的独立,却不应该因此而影响追求学术的独立。近年来,眼见一些国内著名学府失去了传统的学术精神,且每况愈下,几乎变成了另一所挂了一块“大学”牌子的官衙和现行政策的附庸。学术腐败的事件也是此起彼伏,不断曝光。楼堂的高度,掩饰不了教育体制的无奈和人文思想的苍白。
        这只靠学校的努力和觉醒是不够的,更需要政府的“雅量”——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容许学术教育机构追求“学术独立”。这不仅利于教育之发展,更有利于增强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