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交流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的学术人生
    时间:所属:作者:

        陈寅恪先生是客家人,籍贯江西九江修水县,1890年生于长沙,一生从事学术,从未过问红尘世事,“文革”中却仍不能免于惨死。留下的是极其珍贵却因为环境的艰难而难成系统的学术著作,以及百年来众所艳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遗产。
        陈先生是1929年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倡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的。他博闻强记,学贯中西,通晓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留学归来后,在清华、北大等处讲课,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信口道出,文字出处无不准确,阐发之精当,令人叹服。先生朴素厚实,谦和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其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既继承了清乾嘉学者治史重据之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通过考证加比较的方法,对相关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以此为基,注重综合分析,以解决问题,求得历史真面。其精密之考证方法和成就,超过了乾嘉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三百年乃得一见的史学大师”,名不虚也。
        陈先生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等。他对局势的看法和希望都隐含在了他的学术之中。
        其中《柳如是别传》(以下简称《别传》)是陈寅恪先生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全书八十万言。且是先生在目盲体衰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女士笔录,历时十年方得成书。是史家陈寅恪晚年封刀之作。全书考证明末清初的名妓柳如是本事,间入先生之议论。陈先生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
        不过《别传》的写作动机,至今仍是一谜。先生在“缘起”中有诗云:“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欠砍头。幸得梅花同一笑,岭南已是八年留。”其诗又云“著书惟剩颂红妆”。先生“所南心史”,亦皆在此书。何龄修认为“第五章‘复明运动’实际上是全书主旨所在。”吴宓说此书“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钱钟书对《别传》并不认同,他认为陈先生没必要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
        先生能诗,窃以为堪称现代杜子美。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先生的诗,皆是感于时局遭遇,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作。他讽刺迫害人的政治运动“改男造女态全新,鞠部精华旧绝伦”、“欲改衰翁成姹女”,针砭大鸣大放“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清浅水西流”,皆深具风人之旨,堪称现代“诗史”也。
        建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的陈先生任过全国政协委员等头衔。“文革”中,他受尽摧残。造反派曾故意把几只高音喇叭吊在他屋后,昼夜广播,以至使患严重失眠症与心脏病的他,一听见喇叭声就小便失禁。造反派进而甚至将高音喇叭干脆绑到其床头……1969年5月5日下午,病势沉重的陈寅恪再次被迫作口头交代,“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中……”呻吟哀鸣,泣血而不能言,同年10月7日,一代学术大家含冤而死。
        先生的后半生的惨状,就如同他为妻子唐筼预先写下的挽联《挽晓莹》所说:“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这是先生生命悲歌的写照,也是一个文化殉道者的独白。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先生想到了,也用自己的生命做到了。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