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交流 
  • 别了,朦胧诗
    时间:所属:作者: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也是对真善美的表达,对情、志、意的另一种追求。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诗歌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表现形式、风格,以求通心、通情的表达,不断满足人们的变化精神情感等需要。
        朦胧诗兴起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有一种“晦涩、怪僻,叫人读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实在令人气闷”新诗体被称为“朦胧诗”,即便这样,还是流行起来,形成了朦胧诗派。期间,朦胧经典句至今还较为广泛传颂,诸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北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代人》顾城)
        而舒婷的代表作品《致橡树》也进入了教科书。有关它赏析不知重复了多少年,多少遍,无非是对所谓的爱情,所谓的独立,所谓的新的看法。除此之外,如下诗句,也值得去分享: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
        “要是没有离别和重逢,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灵魂有什么意义,还叫什么人生。”(《赠别》)
        “当你仅仅是你,我仅仅是我的时候,我们争吵,我们和好,一对古怪的朋友。”(《北京深秋的晚上》)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
        “经过一夏天的淬火,心情犹未褪尽泥沙,却也雪亮有如一把利刃,不敢授柄他人,徒然刺伤自己,心管里捣鼓如雷,脸上一派古刹苔深。”《立秋年华》
        由此看来,对情、对景诗化的表达,的确让人耳目尤新,记忆尤深。但新与深,源自一种朦胧感觉的需要,甚至一种虚幻的需要,甚至是对是非淡化的需要。这就难怪当时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即便标上人道主义、人性、独立、自由等诸如此类的标签,无非是小资情怀的陈旧辩护而已。
        朦胧诗,别了。别了,朦胧诗。因为追求真善美的天空,只想朦胧的我不再朦胧,而不是更加朦胧。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