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交流 
  • 读《胡适和他的朋友们1904-1948》有感
    时间:所属:作者:

        胡适先生是很多人敬仰的学者兼社会活动家,我很小的时候就曾想结识这位同乡,常常幻想若能以“我的朋友胡适之”自重,那就太好了。可是这位同乡在我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那年正好是我父亲出生的年份。胡先生生于1891年,我祖父生于1929年,所以胡先生至少是我曾祖父一辈了,如果今年胡先生还活着,他就整整122岁了。我曾相信过来世说,所以读大学以来,一直在找当代胡适,有些令人失望,我连影子也没看到,我想是不是胡先生不愿投胎到中国了。
        胡适先生的书,我读过一些,关于研究他的书目,我搜集了近千种,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几种(多数现在能买到)是50年代大陆学人对胡适的批判。对此,我曾千般郁闷:为什么胡先生在大陆那么多“门生故吏”,那么多好朋友,却落得个如此下场,所以作了首打油诗,以示万般感慨,诗曰:新国新民新风气,万象革命家家事。经书洋学沐春风,谁道问题赛主义。亦恐新学着旧颜,岂容一鹤上青天。可怜老友非此情,竟成洋洋百万言。昔日朋党献惊喜,先生无心得厚礼。谁知赤土亿万民,不闻当年胡适之。胡先生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在美国做“流亡”寓公遭如此非议,一向注重个人名声的胡先生恐怕始料未及。当时他留在大陆的儿子胡思杜也写了篇《人民的公敌我的父亲胡适》,《纽约时报》有记者问胡适,为什么连你的儿子都骂你?胡适答道:“比言论自由更基本的自由是沉默的自由,中国人连沉默的自由都没有,我的儿子做的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以自由作为终生追求的胡先生,用自由道出了老友们的无奈。
        胡适先生去美国做寓公前,一百多箱资料留在了北京,其中包括很多珍贵的日记、手稿和照片。《胡适和他的朋友们1904-1948》这本书比较特别,它既不是研究胡适的学术著作,也不是谈胡适情史家事的闲话,它是一本图文集,资料的主要来源是胡先生匆匆离开北平时留下的照片,现主要藏于社科院的近代史研究所。书是中国社科院耿云志先生编的,耿先生是研究晚清民国史的大家,特别是胡适研究领域,依托社科院收藏的丰富资料,他有很大的发言权。当然这本书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版,最早有1999年有香港商务印书馆繁体版的《胡适及其友人》,耿先生的这个版本是中华书局的简体版,他对之前的版本作了一些矫正,可读性更强一些。
        这本书所选用的照片,展示了胡适先生从早年在上海求学到他离开大陆约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全书分六个部分,标题分别为:“向西方‘取经’的年青学子”,“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争取人权的自由主义者”,“反战的民族主义者”,“学者大使”,“北大校长”。这种划分基本概括了胡先生1949年以前的主要经历和成就。从这六个阶段胡先生留下的照片来看,发现他的确是个广结人缘的大知识分子,不仅风光无限,朋友遍及五湖四海,而且散布各界,上至总统王子,下至学生职员,他皆有合影。
        关于这本书,如果概述它的特点,我想可以有五个:其一,这本书用照片直观地展现了胡适先生1904-1948这一人生阶段的主要交游,可以说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可圈可点的故事。其二,这本书的不足是对胡先生在外国期间的合影同伴或朋友,介绍不够,很多照片只是简单说明了合影原因,没有像说明他与国内朋友合影那样详细(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搜集外国相关信息方面,难度较大)。其三是有些人物或事件明显可以作深入介绍,本书却没有。如第100页,标为“张子高、陆志韦和徐则陵”的一张合影照片,对张、陆二人的生平有相对详细的介绍,对徐则标为“生平不详”。其实稍知民国教育史的人应该知道,这个人就是徐养秋,字则陵。他曾留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主要施行者,曾任中央大学的教育系主任。其四,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胡先生的打扮与他的思想一样,中西合璧,时而长袍马褂,时而西装领带,时而美式礼帽,时而东北棉帽,穿着自然得体。 其五,耐人寻味的是民国时候,名人之间互赠相片似乎很流行,这本书选用的不少照片就是胡先生的朋友们当年送给他的。
        最后,借用这本书底页的话来评定这本书所收照片的价值,“这批照片的价值,已跳出胡适个人资料的范畴,进而透视出近代历史的实感。这些照片的跨度甚大,不但涵盖了中国变革最激烈的半世纪,地域上也跨越了国内、国外,社会变迁的历程和当时的文化气息,再结合文字的解说,本书可说是一部另类的中国近代史。”这段话讲的很实在,就是这么回事,胡先生的交游史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另类民国史。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