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交流 
  • 人生的态度是“烦”
    时间:所属:作者:

        人可以不烦忙于事物,也可以不烦神于他人,但却不可以不打发时间。时间是对人而言的,如何打发时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生活的问题,自身存在合理性的问题。
        时间是线性的,不可逆转的,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与之相对应的三个状态就是抛置态、沉沦态和生存态,而每个状态都包含着本真和非本真状态两种形式。
        抛置态指“此在”的存在被他过去一直存在着的状态所决定,抛置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的既定状态之中。抛置态主要由“心态”所揭示。心态是由业已形成的生活条件和状况所形成的持续的情绪。心态的非本真状态是“恐惧”,恐惧揭示的是逃离现实的态度,在现实的压力下孤独、沮丧、忧心忡忡
    闷闷不乐,即使好的心境也不过是如释负重之感。揭示抛置态的本真的心态是“焦虑”,焦虑源于这样的生活态度:把生活看做不可推卸的重担,并因此而想方设法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即使获得暂时的成功,也仍有“人无近优,必有远虑”的压力。
        沉沦态指“此在”的存在局限于现有的存在状态,沉沦在一个正在进行的生活进程之中。沉沦态主要有语言来揭示。语言的本真状态是“言谈”,言谈奠基于语言内在的结构,根据对过去的解释和对将来的理解,把语词符号加以连接和运作。语言的非本真状态有三:闲谈、好奇和含混。闲谈是道听途说、流言蜚语、人云亦云的议论;好奇是对于与己无关的目标走马观花式的见解,以获得无所用心的印象;含混是揣测公众心理的见风使舵的解释。
        生存态指“此在”设计并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面向未来的生活状态。“理解”是揭示生存状态的主要方式。理解是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对现在的处境加以抉择,对过去的事件加以解释。本真的理解是“设计”,它把自己的计划加诸世界,依可能性改变现实,让世界适应自己。非本真的理解表现为等待、观望和忘记,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未来所采取的敷衍了事和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
        正如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现实中是不可分割的一样,沉沦态、抛置态和生存态的生活中也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过程。
        揭示“此在”完整的存在状态的过程是“烦”,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烦本身没有特定对象,它是一般的人生态度。烦忙的对象是特定的事物,烦神的对象是特定的人。海德格尔追溯“烦”的拉丁文cura的词源,找到这样一个传说。相传cura是一个女神,她用泥土捏成了人的形体,她称这样东西为“人”,因为它来自“泥土”。她请求宙斯给人以灵魂,人死后灵魂归还宙斯,但人只要活着,就要拥有他。这个故事说明,“烦”与人终生相伴,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已把他的存在交由“烦”来支配。
        “烦”揭示的是将来-过去-现在的整体结构。烦使人感到了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抛置性和沉沦性,如此等等。如不胜其烦,感到可畏,就会滑入本真状态,在“他人”的庇护下取消自我,“畏”是非本真的“烦”。这种意义上的“畏”不是揭示沉沦态的“恐惧”,它没有具体对象,“畏”与“烦”一样,是一般的人生态度,揭示的是“此在”的整体存在状态。“烦”的本真的、也是最后的形式是“面向死亡的决断”。只是在面向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含义——对他的全部可能性的依附、设计与实现。
        既然烦与人一生相伴,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是如此的遥远,那人为什么还活着呢?破妄执是最好的解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最好的解答,为了更好的实现他人幸福是最后的解决。总之,痛苦的人比快乐的猪更好一些。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