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交流 
  • “儒商”一词的由来及延续
    时间:所属:作者:

        儒商,当兼为儒者之楷模,商界之精英。沿其意,古有陶朱、子贡、白圭,后有徽等商帮,现今也不乏“克勤克俭,富而不奢”者。
        然“儒商”一词,至清代方才出现,但在明代就已有“儒贾”之说,此说法最早出现于十五世纪末,真正形成是在嘉靖年间。大明正德之后,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开端,商业贸易快速发展,商人大量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儒生,由于科举考试名额有限,很多人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便转而从商。比如徽州商人大都是从儒生转化而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儒比商地位高,他们便自称“儒贾”,以示有别于普通商人。“儒贾”重视儒家伦理,仍以徽商为例,大都是以家族经商,重视伦理秩序,并把儒家的观念应用到经商活动中。到了清代,“儒贾”的称呼演变为“儒商”,并继续倡导“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等观念。
        近代以后,尤其“五四”之后,“儒商”的称号长期不再出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来华投资者多是来自港台和东南亚各国的华裔商人,他们崇尚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自己是儒商,为了增加他们的认同感,所以官方媒体推广了这一称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内地也逐渐出现崇尚国学和优秀传统伦理的商人,“儒商”一词,又渐渐重新在中国大陆流行。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