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交流 
  • 论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
    时间:所属:作者:

        传统、现代性、后现代基本上是三个不同的理想型预设,由于选择的预设的理想型不同,导致分歧不断,逐渐步入形而上学、价值虚无主义的窠臼。笔者认为若抛开普遍主义的心态,历史地、辩证地具体分析,或许能获得新的解释。
        一种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反过来说,随着社会发展的,新的事实及新的需求,需要新的理论。而当今的中国社会,就是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现象并存的社会,在思想领域必然有所反映。由于原因的复杂性,社会意识未必与社会事实同步的。
        大体来说,传统与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相对应,现代性与工业社会相对应,即当代社会,而后现代性相对的是后工业社会,即发达国家所产生的局部改良的现状。
        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基本上三种社会模式不可能单独存在,呈现着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格局。这样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三重特点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为了理清传统、现代性及后现代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看看三种社会模式的各自特点:
        传统社会即农业社会,一般都处于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包括经济发展悬殊、政治结构各异的各种类型,但共同的特点是:农村社会,手工业生产,使用再生性生物性能源,经济增长异常缓慢,封闭保守,职业分化简单,等等。
        工业社会也有各种模式,但其共同特点是:都市社会,机械化、自动化与专业化程度高,非生物性能源的广泛使用,经济持续增长,职业分化复杂,科层制度,等等。工业社会不同于农业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工业主义,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主义愈来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宰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而后现代社会又是对工业社会转变形成的。由于社会发展是一元多线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线性模式,因此,三种现象在同一国度可以同时出现的。
        传统观念,现代性意识,后现代思维只不过是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而已。面对这一巨大系统如何抉择?
        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
        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运动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失败或不太成功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单向运动过程,现代因素简单地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摧毁。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修正,所汲取的资源既有对现代的批判,也有对传统社会的继承,其实质内容均来自传统的抑或现代的。
        因此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关键。而嵇文甫在《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一文中所表达的观点,至今看来大有裨益的。
        (1)传统的旧文化中有许多东西根本就带有一般性和共同性,不是某一时代所独有,和现代生活根本没有冲突,这是应该接受的。
        (2)传统的旧文化有些东西,其原来具体形态和现代生产不能相容,然而因为时代转变,那种形态早已失掉,不致再混入现代生活中,但它留给我们的某些精神或远景在现代生活中能发生某种有益作用或暗示,这些东西可以接受。
        (3)传统的旧文化中有些是乌烟瘴气的,但其中却含有某些真理因素的,可取其内核。
        (4)传统的旧文化有些东西,从现代眼光来看已经过时的,但在当时却有进步意义,也要一分为二。
        若今人能够接受旧人的四点看法的话,现代化的进程会更加迅速,民族的复兴的阻力会大大地减少,而动力会不断增加。
        很遗憾,食洋不化与食古不化的病态现象依然在纠缠着太多人的头脑,束缚着太多人的手脚。

验证码